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承甘祖昌同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2-02-07 19:30:27  点击:10508 
分享:
  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习总书记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甘祖昌,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开国少将。1957年他主动辞官回乡,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带领乡亲们改田治水、修路架桥、兴办企业,逐步改变了家乡面貌,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
  在长达29年的农民生涯里,甘祖昌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凝炼着对党忠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爱民为民、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务实清廉、无私奉献、先人后己、永葆本色的精神内涵,形成了感召后人的甘祖昌精神。
  今天2月出版的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习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中书中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甘祖昌夫妇,足见其超越时间的强大影响力。那么,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甘祖昌精神仍保有如此活力?2021年十一月,在位于甘祖昌将军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的甘祖昌干部学院,笔者见到了该院特聘教师甘海同志,聆听到甘祖昌精神与时代共振的脉搏。

  “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
  走进甘祖昌将军故里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将军肩扛铁锄、目光灼灼的铜像,这是家乡人民为纪念甘祖昌将军而建造的。这尊铜像展现了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后,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带领当地村民建设家乡的劳动场景,是家乡人民关于将军最鲜活的记忆,也是将军“一心为民”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甘祖昌的夫人、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回忆说:“老甘最大的信念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在沿背村的日子里,甘祖昌将军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时刻将乡亲们的冷暖挂在心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为民”。他深深地爱着家乡人民,和乡亲们有着一种血肉联系。回乡后他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带领乡亲们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逐步过上了好日子。他带领乡亲们修建快省陂,兴建沿背电站,使得沿背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家家户户装上电灯照明的村庄,也是全县第一个用电加工农副产品的村庄。
  甘祖昌将军还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为民”。他回乡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都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同不赞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到家乡后,他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深入一线调研,察看实情,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选择有重点地从乡亲们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事抓起,比如要提高粮食产量,“望天田”的“旱”怎么解决?“冬水田”的“涝”怎么解决?又比如群众出行的路桥怎么解决?红壤土怎么改良?甘祖昌就从解决这些问题抓起,筑水库,修水渠,架桥梁,改良红壤土,改造冬水田,确保了几千亩水田旱涝保收,提高了粮食产量,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破解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我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坚持务实为民,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甘海同志介绍道,“甘祖昌解甲归田后,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亲民爱民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要为民?怎样为民?’这种为人民服务,经受得住时空的考验,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

  “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当官做老爷”
  甘祖昌将军回到农村后,全家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当时他的每月工资有330元,但生活上十分却节俭。他给自己立下规定,不吃超过一元钱一斤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元钱一尺布的衣服,却把工资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用于修电站、建学校、办企业、救济贫困户等。他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当官做老爷的。”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将军逝世时,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仅仅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他在1955年荣获的勋章。尽管将军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但是他艰苦奋斗、清正严明、扶贫济困、向上向善的家风却在他家人和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甘祖昌一家三代,代代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为党员干部管教家属子女树立良好家风作出了表率。
  甘祖昌逝世后,他的夫人龚全珍同志不顾年迈体弱,放弃了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时光,继承和发扬甘祖昌的精神,主动搬进莲花县敬老院,照顾苏区干部,孤寡烈属的日常起居,为他们洗衣做饭,并且讲故事,念书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担任了几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几十年来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她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报道。她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列入建党一百年来100位英雄模范名单。
  甘祖昌的三女儿甘公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众多殊荣。退休后,她接过母亲龚全珍的接力棒,继续从事扶贫济困助学活动,用自己的工资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群众。
  甘祖昌的嫡孙子甘军从部队退役后被民政部门安排在工商部门工作。长期以来,他向组织和领导隐瞒了将军孙子的身世,从不借此“沾光”;还隐瞒了残疾军人的身份,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基层工商所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20年来,甘军继承和发扬爷爷奶奶的精神,坚定信念,淡泊名利,艰苦奋斗,默默奉献,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被评为全国工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工商系统优秀党员。
  甘祖昌从不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家属及子女创造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教育他们自力更生。甘祖昌的后代都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没有谁沾了甘祖昌的光,照顾安排了舒适的工作。甘祖昌的长子、长媳妇从新疆回乡后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有好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家务农,没有正式的工作,但是没有哪个对他有任何怨言,而是无限的崇敬和爱戴。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涵,家风反映作风,作风影响党风政风。所以我们党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红色家风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精华,又将共产主义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家教、家规、家训中,体现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得红色家风在境界和追求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家风。”甘海同志说,“甘祖昌是红色家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风范感染着后人,在家风中种下了深刻的红色基因,而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了其后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人是教员、百姓齐参与”
  在位于沿背村的甘祖昌干部学院,笔者了解到,这里几天前刚刚演出过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并蒂莲花》。而这场生动展现甘祖昌将军平生事迹的戏剧,除了寄托着对甘将军夫妇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之外,更是甘祖昌干部学院系列红色培训课程中的一堂特色课程。
  “甘祖昌将军主动放下权位,不当将军当农民,艰苦奋斗一辈子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价值追求,充分展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生动反映了一位老红军的政治本色和过硬作风,深刻诠释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甘海同志说, “他的感人事迹可信可敬可教可学,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必将永不褪色,极具生命力,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在甘祖昌精神的感召下,五年来,甘祖昌干部学院坚持不懈地从这座红色富矿中深挖党性教育素材,组建课程研发团队,采用“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是教员、百姓齐参与”的培训模式,引导学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破了干部与群众之间“无形”的围墙,使学员在身临其境、润物无声中感悟初心、锤炼党性。
  “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要解决好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办事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党员干部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提升工作能力。”甘海同志说,“甘祖昌正好是参照物。甘祖昌用自己的毕生行动,为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树立了标杆,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一座航标。”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仍要提倡甘祖昌精神,根本原因就在于,甘祖昌的初心同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相吻合,甘祖昌精神与新时代所倡导的价值追求相一致。甘祖昌是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身边榜样,是红色家风的时代典范。甘祖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党员干部优秀作风的典型化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构成。甘祖昌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的精神价值,跨越时空不仅没有过时,还闪烁着时代光芒和时代价值。这种精神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为民担当本领,增进务实清廉作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